2 杭州旧城区小学灰空间设计策略优化
2.1 现有策略分析
2.1.1 基于老城区小学灰空间的设计策略优化
2.1.1.1 操场的离地化
龙江外国语附属小学,在周边无拓展用地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改造后校园对教学的需求,设计方竖梁社选择在垂直方向上拓展空间,将原本在地面的运动场抬升4.65m,运动场下方的空间则形成了能够为学生提供交往学习的架空空间。
2.1.1.2 立体化平台
深圳市福田区新州小学,为适应学生数量的增长并提供课间交往的场所,东意建筑保留原有建筑双庭院布局并将庭院扩大,在不同楼层之间建造平台并连接楼梯,使垂直空间更连贯,增加了学生之间交往学习的可能性。同时平台之间生成了更多的灰空间。
2.1.1.3 体块堆叠
Badiner小学,周围被公建所包围,场地紧缺。为满足教学需求,设计师在原有建筑上堆叠三个体块,体块错动的缺口空间形成了促进学生交往和学习的灰空间。
2.1.1.4 插件式
在龙江城区中心小学,竖梁社建筑为了满足学生交往学习的需求,在不对建筑进行大拆大改的前提下,采用轻量化的金属框架营造出开放的灰空间。
2.1.2 促进交往学习的设计策略
2.1.2.1 廊空间学习街化
廊道灰空间的学习街化是指将原本的交通廊空间进行拓宽,在满足交通的同时预留了能够发生交往学习的空间。
2.1.2.2 灰空间与台阶的结合
灰空间与台阶的结合,是有效激发学生们交往学习的一种手段。赫兹伯格认为,台阶不仅在功能上满足竖向交通的需求,同时在校园的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往场所。
2.1.2.3 灰空间品质提升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把各种活动分为了三类,分别是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自发性的活动,对于物质环境的质量要求最高,空间环境的高质量更能让人们发生驻足、小憩、玩耍等促进交往的行为;学生们之间的交往与学习,更多的是一种主观上自发的过程,因此对于灰空间来说,越高的空间质量,越能促进交往与学习的发生。
2.1.2.3 灰空间游戏化
游戏行为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游戏发生过程中,交往也在不断的发生。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在《人性场所》中说过,游戏是个人早期学习和发育的主要载体,游戏的进行则会促进学生之间交往的发生,与此同时也会增强交往学习的技能。
2.2 杭州旧城区小学灰空间设计原则
2.2.1 轻量化设计原则
在杭州旧城区的小学中,设计优化应遵循轻量化原则,尽可能不改变原有结构,只对局部进行微小的拓展和插件置入。这样可减小对周围社区的影响,并以最低的成本对灰空间进行改造。
2.2.2 增强可停留性原则
交往学习行为发生在可停留性增强的灰空间中。例如学习街、台阶、品质化环境、游戏化场景等,它们强化和放大了灰空间的可停留性,使其成为交往学习的场所。
2.2.3 情景性原则
情景氛围的营造也是在灰空间中促进交往学习的有效手段。不同情景的营造可以促进不同形式的交往学习,如展示、讨论、阅览图书、游戏和运动等。
2.3 基于赫兹伯格交往式学习需求的老旧城区小学灰空间设计策略优化
为了促进交往式学习,除了营造灰空间,还需在其内部营造适合交往的氛围。作为促进交往学习的载体空间,灰空间内部的交往是最核心的优化目标。以赫兹伯格教育理念的视角,笔者对这些灰空间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改造。
2.3.1 宏观视角下——基于赫兹伯格校园环境的学习参与——“非交通性”灰空间的轻量化营造
赫兹伯格主张教室之外的环境应激发学生好奇心,促进交往学习。但在杭州旧城区小学中,缺乏非交通性灰空间,导致交往学习场所缺失。为此,可通过轻型结构搭建灰空间营造交往学习场所。
2.3.1.1 基于围墙的轻量化灰空间——开放校园边界
基于围墙的轻量化灰空间是利用轻量化灰空间代替小学的封闭或半封闭边界围墙,将校园边界开放并以金属栏栅或金属网界面替代原本的封闭边界,与灰空间结合形成能够与社区互动的空间,并为学生提供交往学习的需求,同时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关系,还能让原本空间压抑的巷弄更加开阔,对社区居民有积极意义。
在校园中,为了保留围墙边的原有绿植,可将绿植的围护结构抬高并以此延伸出坐台,可以营造出既能与居民发生联系,也能促进学生交往学习的“非交通性”灰空间,并且提供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交往学习情景。
2.3.1.2 基于建筑边界的轻量化灰空间——教学楼的外向延伸
教学楼是学生活动的中心,可以建立依附在教学楼边界的灰空间。从原有的灰空间向四周没有灰空间的边界延伸,以扩大灰空间的范围,增加“非交通性”灰空间的数量。
在校园里,教学楼周围的环境情况各不相同,如跑道、草坪、硬质地面等,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情况来营造不同的交往氛围。
杭州旧城区中的小学通常在周边设置环形跑道,因为场地不足,无法建设标准操场,只能将道路和跑道合并,同时缺乏标准看台。因此,在构建轻量化灰空间的同时,可设置可拆卸台阶,既作为看台,也提供了交往学习的场所。
草坪绿植可以采用园林化处理手法,铺设曲线小道并设置石凳圆桌,提升灰空间品质,激发学生交往学习。
硬质铺装区域可设置空间围合感强的桌椅,以此营造便于讨论的情景引导学生之间的交往学习。
2.3.1.3 基于屋顶的轻量化灰空间——交往学习的垂直拓展
利用屋顶空间可缓解小学用地局促的情况下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有些小学将屋顶空间进行了场景化处理,例如放置绿植、座椅等,而有些小学则什么都未处理。
因此,可在屋顶空间添置轻量化灰空间来增加活动空间,并通过改善灰空间功能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学习。灰空间能激活屋顶空间的活力,实现1+1>2的效果。
2.3.2 微观视角下——基于赫兹伯格促进交往的空间手法——现有灰空间的交往品质提升
赫兹伯格的空间设计手法主要集中于层次性和开放性,而开放性是灰空间的自然属性。对于那些封闭的廊空间和楼梯空间,需要拆除围护结构以实现开放性;然而,小学的灰空间普遍缺乏层次性,赫兹伯格的处理手法是通过扩展空间尺度和边界的二次限定来获得过渡空间,以增强空间层次。因此,需要扩展廊空间和楼梯空间的尺度,并丰富其功能。架空空间的尺度较大,可利用方格网体系来限定空间。下面具体阐述了这些灰空间的优化策略。
2.3.2.1 教室廊空间的学习街化——功能模块置入
杭州旧城区中的小学教学楼的廊道宽度在1.8m-2.4m之间,过于狭窄,难以支持多层次的交往学习行为。为了实现赫兹伯格学习街的效果,需要扩展廊道宽度并添加功能模块,以提高廊道的功能和交往学习的效果。
1. 适宜的尺度
杭州旧城区的小学教室廊空间结构存在柱子与无柱子两种不同的情况,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段来拓展不同类别的廊空间。
为了拓展无柱廊空间的尺度,需要加固原有结构来承重。拓展后,廊空间尺度可扩大到3m。这个数值是规范中外廊最小宽度(1.8m)加上教室一侧预留两股人流宽度(1.2m)而得。
在有柱廊空间中,由于柱子的支撑作用,拓展时的结构压力会减小,因此可以扩大拓展的尺度。但为了保证采光,廊道的深度不能太大,因此拓展尺度被限制在1.2米以内,总体尺度范围为3米到3.6米。
2. 功能模块的置入
为了促进廊空间的交往学习,可利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如展示、休息、图书、讨论等,来实现不同的功能。通过在廊道中置入这些功能模块,廊空间的边界被重新定义,形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间,从而更好地促进交往学习。
在无柱廊空间中,将不同功能模块与每个教室墙面相结合,重构墙面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在班级区域内交往学习,同时促进不同班级之间的交往。
在有柱廊空间中以柱子为支点放置功能模块,形成岛式的交往学习区域,不仅能够消解柱子存在感,还能使整个廊空间更像一个平台式的整体交往空间。
2.3.2.2 楼梯空间的交往的激活——平台拓展
在杭州旧城区的小学里,学生经常在楼梯空间进行交往活动。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楼梯空间的交往属性并激活其使用场景,首先需要保证楼梯空间的开放性,提高视野和光照。对于内置楼梯,需要开放化处理;对于外置楼梯,需要拆除围墙。其次,拓展楼梯平台以提供交往学习场所,同时削减“交通性”的比重。
在楼梯空间的平台拓展出一定的空间之后,为了能够让拓展部分更具有停留性,可以置入座凳,让偶遇的师生或是学生随时都能够停下进行交往活动;由于楼梯空间具有高差的特点,因此在拓展处可以置入微型的踏步,以此来营造迷你剧场的效果,学生们可以在玩耍交往的同时避免交通上的堵塞。
2.3.2.3 架空空间的“方格网”体系与下沉
架空空间比楼梯空间和廊空间更宽敞,有更好的包容性,但如果没有适当的处理,会弱化空间的层次性,降低交往学习的效率。为了实现高效的交往学习,可以借鉴赫兹伯格的“方格网”结构体系,利用柱形杆件将架空空间细分成多个有序的网格状小空间,以实现分而不隔的目的,同时也可在每个网格中放置不同的功能。集散部分的空间可以下沉处理,成为向心的下沉空间,搭配台阶兼具小剧场的功能,促进交往学习的发生。
3 结语
对于这些小学的未来,需要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可考虑重建来让空间利用更加合理,或是如何能够让这些小学的用地得到拓展,这些问题在未来需要高度重视。